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戰地導遊」憶舊  金門情懷 - 2


前些日子的颱風,使台灣往返金門的航班取消了兩天,讓我不得不在金門多停留兩天。在這兩天當中,除了拜訪朋友外,更抽空遊覽了多年前曾經多次去過的地方,藉此重溫往日的記憶。


 


記得在1950年代期間,金門一直是戰地,一般民眾是不允許前往參觀的,只有住在當地的居民才可以搭船往返台灣金門之間。但是,經過政府安排的外賓參訪卻絡繹不絕。 


 


外賓訪問的第一站, 必然是莒光樓(下), 這是金門的象徵


 



 


  


自從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以後,金門的名氣更大了,能有機會踏上金門戰地,不只是難能可貴,甚至更引以為榮。


 


每次有外賓到訪,翻譯官就要全程陪同。在一年多的陪訪過程中,平均每周至少有三天是跟隨主陪者擔任翻譯與簡報,於是「翻譯官」就變成了「戰地導遊」。


 


雖然參訪的行程有一天,兩天,及三天之別,然而為顧及外賓的安全,大多都是一天的當日往返:早晨搭專機抵達,下午離開。陪訪翻譯的任務,除了要用英文介紹參訪地點的特色外,也要為主陪者與外賓之間塑造良好的氣氛。尤其,更要使來訪者有「不虛此行」之感。


 


在陪訪一日的過程中,是苦樂參半的、既興奮又刺激;從早晨在機場的等候與歡迎,到下午向他們揮手再見,一整天下來,雖然是滿身疲憊,所得到的知識、見聞、收穫,卻是無法衡量的。


 


在參訪的外賓中,有軍事將領、有國會議員、有駐外使節、有新聞記者,更有教育家。印象最深的,居然是一對羅曼蒂克的新婚夫婦,到金門度蜜月;新郎是中美洲烏拉圭交通部長之子。


 


這就是蜜月夫婦送給我的該國國旗(用手編織的)(下)


 



 


早知道金門這樣美好,我們應該在這裡停留三天呢!」只參觀了兩個小時,他們就對主陪者表示了希望久留的想法。


 


前往金門參訪的外賓,最讚嘆的昰馬山喊話站,因為那裏距離對岸最近,除了可以聽見我們向對岸的喊話之外,還可以聽見對岸的喊話,因為他們從未見過「心戰」的實況。


 


引導國外議員, 用望遠鏡參觀馬山喊話站的對岸



 


聽了古寧頭指揮官對古戰場的簡報之後,他們最感敬佩的就是當年死守據點的英雄們;他們浴血奮戰的奮鬥犧牲精神,才能以少勝眾,讓台灣居民能夠安居樂業。簡報過後,大多會參觀迷宮般的坑道。


 


看完古寧頭戰場後, 外賓們都會在門口合影留念; 我相信你不容易找到我



 


「我已經迷路了;你到職時需要多少時間才能熟悉?」有時,有些迷路的外賓會問指揮官。


「至少要兩三天吧!」指揮官笑笑說。


「那我要多住兩天,等把坑道弄熟,我可以幫你當助理!」外賓的一番話,引起全團的人哄堂大笑。


 


外賓口中的金門,大多是讚嘆與驚奇。沒到金門前,他們認為金門只是個軍事據點,到處都一片荒涼、碉堡、陣地,沒想到還有這麼多的綠樹、建設,湖光山色。


 


這時,主陪者總會讓我補充一句:「這才是"百聞不如一見呢!"(Seeing is beliving.)」令人出乎意外的昰,外賓居然回答說:「如果任何事情,都要等看到了才相信,有時所付出的代價就未免太高了。」真的,這真是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呀。


 


盡管我的「陪訪工作」是「苦樂參半」,總體而言還是「樂遠勝過苦」。


「苦」是因為經常在冬季凜冽的寒風之下,在濃霧漫天之際,因天候不佳而在機場「久等沒人」;有時也會因為貴賓們要求參訪兩天,其中一天必然會碰到「單日砲擊」而必須要在砲彈四射,煙硝彌漫之下,把外賓安全的送到住處。


 


下面的紀念牌上, 那塊黑黑的東西, 就是"單日砲擊"期間, 對岸打過來的砲彈彈片.



 


 


通常, 這是以司令官名義送給外賓的紀念. 我因為經常陪同外賓參訪, 所以在調回台灣時, 也榮幸的獲得了這個珍貴的紀念品.  那時我只是上尉



 


 


陪訪之樂,則有「其樂無窮」之感。


第一,經常會突然間收到曾經訪問過金門的外賓來信;他們除了在字裡行間充分表達感謝之餘,也會把當時的照片送給我留念。


第二,每次陪訪之後,約一星期之內就會收到太太的來信,告訴我她看到我在電視上的表現。


 


尤其讓我印象最深的昰,她在信裡說:「今天又在電視上看到你了;這次你在畫面上出現的比較多。好高興!真想把你從銀幕上拉下來呢!」。


 


說真的,就只是這封信,這封信裡面的這句話,就足以把我所有的勞頓消失無蹤了。


 


正因如此,我也更喜歡這份既刺激、又能增加見識、更具成就感的「戰地軍中導遊」性質的陪訪工作了。


 


而今,儘管往日的景物依舊,但金門在軟硬體各方面的發展,卻早已完全改觀。戰地,也只是個過時的名詞而已;往日任務性的戰「戰地導遊」,也早已轉型為全方位的「觀光導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