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

競爭的"格"

競爭的


   鐵人楊傳廣, 把他的十項全能各種獎牌留給世人, 悄悄的離我們遠去. 他在運動場上的功勳, 將永留青史.


   要想在競技場上有突出的表現, 除必須在體格與技術上長期鍛鍊之外, 在心理上以及品格上更要多所揣摩修行, 以便競技時保持心理的平衡. 這種心理上的修練, 也可以說是人格上的品德修練. 楊傳廣雖然只拿到銀牌, 但是在美國與競爭對手強森一起培訓時, 心靈與品格上的修練, 對他的奪牌幫助不小.


   根據當時的報導, 當楊傳廣與美國的強森在一起練習時, 楊傳廣的腳腕扭傷, 不得不暫時停止練習. 強森知道這個消息之後, 便立刻把自己最好的扭傷藥膏拿來給楊傳廣用, 並起祝福他早日康復. 這是何種心胸!.


   這時, 美國的運動員們感覺到奇怪, 既然楊傳廣受傷了, 剛好少了一位競爭對手, 為什麼還要為對手治療呢?


   :「我要在對手正常的健康狀態之下跟她比賽; 跟受傷的人比賽, 即使勝利, 又有什麼光彩?」這是強森對其他選手回答的大意. 多年來, 我始終為強森的這句話深深感動, 甚至在日後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中, 把「人的品格與素質, 決定企業與社會的品質」當作座右銘.


    強森, 充分表現了運動家的風範, 更展現了高尚的競技人品. 也許正因為他有這種健全的心理特質, 所以在激烈的競技場上, 才能夠有身心合一的優異表現.


    反觀生命中、企業裡、管理上、人際間, 不少人隨時在「興災樂禍」甚至「落井下石」, 完全把人格放在一邊. 難道這就是國際文化水準的差異所在嗎?


    這也牽涉到了企業的用人政策; 究竟企業要「以德取人」, 還是「以才取人」? 雖然有人認為要看企業的發展階段而異, 或者最好是「德才並重」. 事實上兩者得兼的機會並不大, 這就要看經營者自己的人格特質了, 而他的「格」, 也將決定他的企業經營品質、 競爭優勢、以及未來發展.


2007年2月6日 星期二

告別與分手

「告別」與「分手」 


    分手, 似乎都在談男女戀人的分手, 或是婚姻關係的勞燕分飛.


    我認為, 「分手」這兩個字最好作最廣義而深的解釋, 才更能體會到人生中對「分手」二字意境的全貌.


    「不散的筵席」, 在人生幾乎是不可能的, 關鍵在於「聚」的長短與好壞, 因為好的聚與合, 不在於時間的長短; 勉強而痛苦的聚,雖短猶長.


     「分手」與「告別」的意義也不同. 分手, 可能出於某種程度的無奈; 告別, 倒未必見得就是分手. 但是如果情義已盡, 很可能是你(妳) 「告別」在先, 而造成對方的與你「分手」.


      愛情與婚姻的分手, 固然是人生的悲劇之一; 即使在幾分無奈的情形下, 也最好把它看成人生舞台上整齣戲的一幕一景; 這樣說不定對爾後整齣戲碼中剩餘的各幕各景, 有更精湛的演出. 問題在於, 當事人到底要在痛苦的刹那


「頹然退出」, 還是要在觀眾(親友, 同儕, 社會)面前忍著淚水「愈挫愈勇」的演下去.


     分手與否, 其實也是對「取」與「予」的處理與拿捏藝術. 愛情如此, 親情也是如此, 友情、職場、藝文及產品的創作等, 又何嘗不如此! 例如:


    (妳)所(想)愛的人, 愛她(他)的理由是什麼? (志趣、才能、地位、財富…). 你(妳)是否心中始終認為, 自己對她(他)的愛遠超過她(他)對你(妳)的愛?


    邀你(妳)約朋友聚會時, 到底抱持著某種目的(自己想出風頭、 想藉此拉關係、有利用價值), 還是單純的聯誼?


    (妳)多接近直接主管, 究竟是想多學些東西, 還是想拍馬屁?


    (妳)想跟親戚借錢, 究竟是因為應急, 還是因為親人比你更富有, 借了不想還, 藉此佔便宜?


    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只要拿捏欠當, 不是對方向你(妳) 「告別」, 讓你感覺到對方是要跟你(妳)「分手」, 就是因為你(妳)先在情感上與對方「不告而別」而不自覺, 造成對方真的向你(妳)「分手」


     總括來說, 只要自己不在有意無意之間製造「告別」的意向、跡象、或誤解, 也許對方主動「分手」的可能性不大; 萬一真的是對方先有意「告別」, 你(妳)最好也忍痛「分手」. 若嫌自己受創過深、損失過大、而心有不甘, 我認為頻頻加入人群, 遠勝過隱居山林. 前者能使失意、失望、傷痛消失得更快; 而後者則將把人帶入更痛楚的深淵  因為你所躲隱與改變的是外在環境, 你(妳)內心卻永遠埋藏著那顆從發生危險處所帶來的不定時炸彈.


     「分手」最佳方式, 即使是當面說聲再見, 都是多餘的. 這並不是殘忍, 而是怕在說再見的過程中, 又會牽扯出不少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鼻涕與淚水.


     由於看到對「分手」的主題回應超級踴躍, 也由於經常看到這個主題在我的部落格中想我招手, 而使我想到了「告別」與「分手」的因果關係.


     當然, 如果「分手」真的像我想的、像我做的這樣, 世界上或者人生中, 也許就沒有這麼多的「分手」個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