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金門, 高梁, 與我 金門情懷 -4

高粱, 是金門的農產品之一, 尤其在1970 年代, 金門的高粱, 是名聞遐邇的高粱酒主要原料.


 


在記憶裡, 我對高粱的印象並不陌生, 甚至每想到高粱, 都會聯想起我的童年生活. 可是對高粱卻沒有認真的去觀察過, 直到在金門陪訪期間, 因為要以金門大麴酒招待外賓, 才開始對高粱有了濃厚的興趣.


    


在金門陪訪了半年多, 也喝了不少高粱酒, 可是在田裡卻看不到高粱, 因調職到金門時是在十月份, 高粱已經收割。因此,到了第二年的七八月的收割期,還特別找機會跑到高粱田裡去,仔細的看高粱、聞高粱穗的香味、跟高粱桿比高低, -方面是想對高粱做更深入的認識,另方面也是想找回種植高粱的童年。


 


根據金門農業試驗所的資料顯示,七零年代金門的高粱產量是一千八百公噸。這才讓我知道,何以一年到頭金門的高粱酒廠總是相當忙碌;除了來訪的外賓每餐都必須有喝不完的大麴外,很多從金門退伍或者調回台灣的阿兵哥們, 更會成打的帶回去。


 


下: 金門酒廠所陳列的各種紀念酒; 瓶內所裝都是大麴酒(圖片取自金門酒廠簡介)



 


金門的高粱,幾乎跟玉米同時播種,生長的速度也十分接近;在成長初期沒有結穗以前,幾乎使人難以分辨,到底哪一塊地是高粱,哪一塊是玉米。可是對我這個小時候種過高粱、割過高粱、吃過高粱麵的人來說,卻都可以清楚的分辨出來。


 


據我所知,金門的高粱是白高粱,而不是那種能夠做窩窩頭的紅高梁。當我走到高粱田裡,很想向農人們買一些,把它磨成粉,自己做幾個高粱麵的窩窩頭,看能否找回我童年啃高粱麵窩頭與貼餅子的滋味。


 


下: 紅高梁(取自雅虎圖片, flickr.com, 如不同意使用, 敬請告知, 當立即刪除)



 


 


事後,我只好放棄;既使我能買到高粱,也難找到傳統的磨坊。因為我知道,就像品茶時的「茶道」一樣,不同的水、不同的火候、不同的容器,使同樣的茶,泡出不同的味道。當然我肯定的相信,電磨、石磨、碾子所磨出來的高粱麵,做出來的窩窩頭,也必然找不到當年家鄉窩頭的味道。


 


下:  金門老人曬高粱的情形(照片取自雅虎圖片, 版權屬於 Singularoutdoor, flickr.com, 如不同意使用, 敬請告知, 將立刻刪除 )



或許有人會懷疑,現在的生活水準早已提高很多,吃窩頭的日子已經離我們而遠去。然而,信不信由你,如果你把蓬萊米飯跟窩窩頭放在一起讓我選,我寧願選窩頭;倘若你也是吃窩頭長大的,肯定會了解我的心情。


 


每當我漫無目的的在高粱田裡穿行時,總會呆呆的望著高粱出神,心靈也隨著高粱桿的舞動而起伏不已。尤其當高粱要成熟時,我甚至還會傻傻的希望農夫們晚些日子收割,好讓我盡情的、痛痛快快的嗅嗅高粱穗上的香味、觸摸高粱桿上的枯葉、拾起高粱地上飄落的穗芒、以及抓一把高梁成熟後的泥土。因為,等到高粱製成高粱酒,就會消收一切屬於自然的純樸氣息。


 


 


有一次美國教授訪問團到金門參觀,他們沒看過高粱。當我在路邊摘了兩個高粱穗給他們時,他們除了感到新鮮之外,也聯想到了用餐時剛喝過的高粱酒,卻無法想像到「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的景像.


 


不知道他們那些教授們是真的喜歡高粱,還是出於禮貌,訪問結束臨上飛機前,居然把我給他們的高粱穗, 收到手提包裡去了,讓我心裡面湧現出無盡的暖意。


 


而今,又到了七八月間,高粱成熟的季節。記得當年陪訪時, 我還刻意在接待車上多準備幾個高粱穗,凡是對高粱有興趣的國內外訪客,都會送給他們做紀念,讓他們看個夠;就像我一樣,讓他們勾起訪問的記憶、讓他們看到高粱而想到高粱的產地、更想到種植高粱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