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自知
移民十年來, 最初的六、七年, 大約都是夏季及冬季在溫哥華享受美好的時光; 而每逢春秋, 都會回到台灣, 應聘到幾家管理顧問公司, 從事一些專題演講、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設計的專案、或企業組織診斷工作; 平均每年有半年的時間工作, 半年休閒.
演講、專案、診斷, 也有它先後早晚的演變過程; 也就是說, 初期演講最多, 繼而專案逐漸代之以演講; 後來則以診斷為主, 專案或主持次之, 演講則日漸減少. 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 企業總是在最急迫需要時才找顧問協助; 當企業在夏季需要你時, 人卻偏偏在國外過暑假或渡耶誕, 第二, 因為任何制度的診斷, 企業都希望隨時看到人在為他們的事情忙忙碌碌, 才算放心; 雖然也偶有企業願意省錢省事的讓我在網路上做虛擬式的協助, 畢竟是少數.. 第三, 當然是「人在人情在」。
移民的目的之一, 總不外要拿個身份; 自己又是個腳踏實地的人, 絕對依法辦事. 於是在「移民監」的三年期間, 雖然完成了一本廿萬字的教科書, 但是演講、專案、診斷等三種角色, 幾乎都越來越與我漸行漸遠. 當然我也知道, 應該是轉型的時候了.
不過, 值得欣慰的是, 幾乎每次假日返台, 都會有好友或往日同好, 安排或推薦幾場演講。為了不讓推薦者及聽眾失望, 雖然主題都與自己的專業有關, 然而每次三小時的演講, 都總要花約十倍的時間準備. 無論在內容上、技巧上、表達方式上, 都儘量站在「聽眾」的需求上著想;同時, 在演講之後我也希望能夠知道聽眾的反應。
就在去年十一月, 對一所大學的一場演講後, 收到了老師傳給我的學生「意見調查」結果後面的開放式回饋意見. 內容是這樣的: .
一、 落磯老師的文思敏捷,邏輯清晰,與他的外表差異頗大。(我已經髮色灰蒼, 面佈皺紋)
二、 他的外表與他主講的內容關係不大; 反例是他的年齡比較令人引起好奇。(當時主講的是我曾經講過N遍的「生涯規劃」)
三、 他的年齡, 似乎應該是在家過著含貽弄孫的養老生活; 但他的精神狀態卻神采奕奕, 目光炯然, 老而不休,令人欽佩。(當時約有七十多人,我還不時在幾個竊竊私語的同學四週走動, 並向他們發問)
四、 演講者和聽者的互動性,舉貌適當。對人生和職場的看法、想法獨特。讓聽者聽完後會開始想要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
我看過這些回饋之後, 心中多所感觸. 雖然後面兩句的意見相當正面, 但是前面的兩句, 卻話中有話, 未必全然正面。既然是「文思敏捷, 邏輯清晰, 怎麼又牽扯到與外表差異很大?」這幾句話, 的確讓我想了一陣子. 過幾天之後, 終於找到了近似反向思考的答案;只要自己認真的檢討, 演講的內容是否符合了絕大大多數聽眾的需求? 符合了多少? 只要是正面的答案高達百分之九十, 心境就不必受某些負面見解的影響, 這就要看從哪個角度去看事情了。
這些回饋, 既是鼓勵, 又是刺激;我更清楚了自己的感受,也更知道了將來的抉擇。
(圖片: 是不同學校另次演講後的職涯深度探討 ).
石老師,
回覆刪除我從進入人資界服務的時候就台灣常常聽您的演講,我覺得當時啟發我最大的就是從您那邊獲得的,除了HR知識之外,您也不吝於分享許多工作上的實務經驗與面對事情的態度!這對我後來這10年來從事人資職涯有非常大的幫助!
說真的,很少人可以像您這樣不斷的學習以提升自己,而不會隨著年齡成長而自滿的!我相信這些學生真實的回應了我內心相同的看法!!~
[版主回覆05/08/2007 09:38:06]由衷感激像你這樣老朋友的厚愛; 知識永遠沒有止境, 人的態度也不可能每個人都相同. 我當然要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以便找出盲點.
事實上, 你的功力已經相當可觀, 在人資領域也頗有名氣了. 讓我們共勉, 互助, 互相激勵吧.
年輕人不懂事
回覆刪除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聖經也說: 白髮是老年人的榮耀
我喜歡老人家也許是因為小時奶奶常說些希奇古怪的事跟經驗給我聽
不過我可不是說您老啊~~~其實我也不知您年齡嘛~~~
只是有智慧的老人家要更尊敬
因為他們身上有歲月洗禮過的痕跡
是很值得年輕人學習的
[版主回覆05/25/2007 14:21:17]老與不老, 西方人說不在於年齡, 而在於 State of mind. 當然, 你可以從相片任意推測我的年齡. 因為我不在意別人怎麼看,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思維上的優點與盲點; 中老年人也是如此 只要各取所長就夠了.